买卖做成,告别了黄掌柜,景逸怀揣着十五两巨款,其实也就是三个五两一个的银锭子。

办完了大事儿就去采购,先去官家的盐埔买一斤盐,花了三十五文。古代就是盐贵,不论哪个朝代,盐都是朝廷的一大收入来源,相比景逸了解的历史,大源朝粗盐三十五文一斤已经是很便宜了。

细盐、精盐现阶段那是看都不敢看的价格。

买完了盐,剩下的东西就可以都到集市上去卖了。

还是之前的那个集市,景逸先去了一个肉摊,想着买点大肉回家,炼些荤油,最近一直吃的素油,也不常吃肉,嘴里太淡了。炼点荤油替换着吃,有滋有味也有营养。

到了猪肉摊上,问了价格,普通猪肉是十四文一斤,肥肉十六文一斤,还有专门卖板油,更贵,要二十文一斤。

景逸要了一斤肉,一斤肥肉,顺便看见了老板放在摊子下面筐里的大骨头,上面肉几乎都剃干净了,问了价格,一文钱两根,又来了四根大骨头回家熬汤喝,一共花了二十二文钱。

景母给的五十文钱没用完,景逸想着再买点实用的东西。这会儿看到集市上有位身上收拾的干净利落的老妇人在卖粗布单鞋,他想着他和两个弟弟都还在长个儿,估计去年的鞋也不怎么合脚了,爹娘那一双更是穿到快破了。

景逸觉得人的全身部位最辛苦的就是脚,一定要对它好一点,就走上前去,“大娘,鞋怎么卖?”

“小哥,是给家里人买吗?这些大人的八文一双,孩童的六文一双,你拿着看看,大娘的手艺不是自夸,真的没得说。这粗布也都是好布,大娘家里自己织的。”

这位大娘确实没自夸,虽然价钱比别处贵了一两文,但是手艺在,做工细致,针脚紧密,鞋面的粗布看着也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