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忽略了杨琪琪的后半句话。
他云淡风轻地说:“唔,你今年也20了吧,我当年就是20岁接手的这家旅馆。今天看你本领不错,经营思路也比我稍微强那么一点儿。我想,就现在,干脆把旅馆交给你了。”
杨琪琪:???
老头:“这儿活儿也不多,你平常晚上过来盯盯就行。我也老了,该休息了。”
杨琪琪:???这是盯盯就成的事儿么?
老头带着杨琪琪坐到休息区那儿,掏出一本破了吧唧的《孟氏旅馆介绍》,翻到第一页说:“我好久都没给你讲过旅店的历史了,这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能忘。”
其实这事儿已经被老头讲烂了,杨琪琪都会说了,但是还是忍着又听爷爷讲了一遍。
接应死者,喂下汤药,往生来路,千古都是一人的事儿,该人名唤孟婆。
但是,随着人口大量增加,死者越来越多,地下一位孟婆根本招架不住。
从孟老人家告辞之后,熬汤就变成了产业化作业,分汤也变成了窗口自取。
再往后,从死到投胎这条路,衍生出越来越精细的服务行业,比方说,人死后,去往地府的这段路,往往漫长孤寂,开在阳间的鬼旅馆就应运而生,全国各地,不同地区都有这么一间旅馆。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孟氏旅馆,是从孟婆她离开奈何桥的第二天,就在阳间支了个棚,盖起来的。
确切的说,最初就是孟婆她老人家本人,在此地,开的。
孟婆在阳间开这个旅馆,原本想法很简单。
让逝者得到尊重。
来了阳间的孟婆也便有了阳寿,嫁了人生了子,寿终正寝,把旅馆一代代传下去。
接下来,爷爷要说:“杨琪琪,你虽然表面跟了妈妈姓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