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这么对待儒学,那开创数学、自然科学的人是不是也要成为圣人?”
“哈哈哈,”朱元璋听了又是一笑,“长安小子,首先咱大明重视数学、自然科学是你父亲带来的影响,在此之前,天下读书人都只尊儒学。”
“儒生中虽也有涉猎数学的,但都只是将其当做小道,即便学的再好也不值一提。至于自然科学,以前都没这个说法。”
刘长安、刘若月听了都颇为惊讶。
随即两人对视了眼,刘若月忍不住道:“父亲好厉害!”
朱元璋别有意味地道:“你父亲来自后世,不同于大明其他人,自然是厉害的。”
聊了会儿,刘长安、刘若月有些乏了,看看车窗外的景色也没什么特别,就在马车内打起了瞌睡。
朱元璋却精神得很,又拿出“他的”双筒望远镜观望外面田间的景象。
看了会儿,他微微皱起眉头。
此时,已经到了收麦的季节,兖州虽种植了部分水稻,却以麦子为主。此时很多农夫都在田间忙碌着收麦,本是一片丰收的喜人景象。
然而,朱元璋却发现,这里的麦子相较于之前他在滁州、凤阳看到的稍差些。
此外,地里干活的农夫衣着要更加的破烂,不少人舍不得穿上衣,光着膀子在干活,裤子上也是补丁摞补丁。
最主要的是,他一眼就看得出来,这些农夫的精气神比凤阳、滁州那边的差多了,人也比较瘦,有些甚至瘦骨嶙峋!
‘难不成兖州去年或今春糟了灾?百姓口粮不足?’
‘咱记得似乎没有呀?’
朱元璋不解。
眼见离曲阜县城就剩四五里地,官道不远处又出现一个颇大的村落,朱元璋便道:“停车,咱要下去走一走、看一看。”
车队停下来,刘长安、刘若月也瞬间清醒过来,精神了——俩孩子生长于城里,还是很喜欢跟着朱元璋走入田间地头和村里的。
车队停在官道的一处凉亭边,朱元璋就带着俩孩子、李贵和几名侍卫走入阡陌之中——当然,更多的便衣侍卫已经提前进入,装作闲人散在周围。
没走多远,朱元璋见路边麦地里一个须发花白的老农正带着三个青年在割麦,大约是天气比较热,老农体力不支,就坐在田埂上喝水歇息。
朱元璋走过去,用官话(南京官话)道:“老乡,看你们这边麦子收成不错呀,这一亩地能收多少斤麦?”
老农闻言起身看了朱元璋一眼,忙施礼道:“草民见过这位老爷。”
朱元璋道,“咱又不是官员,当不得老爷的称呼。咱姓黄,你称呼咱黄员外便好。”
“原来是黄员外。”老农见朱元璋言语和气,又带着两个金童玉女般的小孩儿,便放松了些,道:“这几年收成都不错,今年的话,一亩地大概能收个两三百斤麦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