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明末的北孔与清末的北孔【求追订】

这恐怕是当今天下除了皇族之外的第一大地主吧?

刘宽心中暗暗咋舌。

随即不解道:“敢问陛下,为何当初朝廷会赐给孔府这么多祭田?祭田顾名思义,其收入应是用于祭祀孔子吧?需要这么多?”

这时朱元璋咳嗽了声,道:“当年是咱下旨赐给北孔两千大顷祭田的——昔日唐玄宗赐给孔氏一千大顷祭田,咱自然不能小气了。”

“至于说祭孔花销确实不小,根据目前的规矩,孔府在大小节日乃至一些特殊日子,都要祭祀孔子,一年祭祀次数多达数十次。”

“当然,几十万亩田地的产出哪怕用于几十次祭祀,也绰绰有余。至于那剩下的产出,自然是朝廷用来恩养孔圣后人的。”

朱元璋说完后,朱雄英也开口了。

“老师,有人认为北孔嫡脉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道德败坏乃至罪行累累之人,主要是因为朝廷恩养政策太过。”

“彼辈一年中除了祭祀孔子,无所事事,偏偏又掌控着几十万亩田地,数万佃户的生计,焉能不滋生出许多邪念?”

“因此,为了避免南孔重蹈覆辙,或许该将祭孔之事交由朝廷处理,只留给南孔一个衍圣公的名头,按年发放俸禄即可。”

虽然朱雄英说的是有人认为,但刘宽猜测这多半是朱雄英自己的想法。

他略微沉思了下,道:“一年祭孔几十次,确实多了些。至于北孔嫡脉道德败坏、罪行累累,也确实跟掌管数十万亩祭田有一定关系。”

“那就算是让朝廷派人掌管祭田,焉知不会滋生贪腐?”

“因此,臣的想法是,一方面减少祭孔次数,缩减祭田规模——后世祭孔一年顶多一两次而已,数十次属实夸张了些。”

“其次,祭孔之事可以交给南孔,但祭田需要由朝廷派人监管,并定期让御史巡查孔氏不法。”

“另外,不论南孔、北孔,既然是孔子后人,享有孔子余荫,那么就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他们除了需要研学儒家经典外,还需拥有相对较高的道德水平。”

“那些支脉之人且不说,南北孔氏之嫡脉,若是出现道德问题,需从嫡脉中除名;近支等支脉中若有道德败坏之辈,亦须从族谱中除名。”

听完,朱雄英明显神色一喜,因为他觉得刘宽这番话明显偏向他的想法。

朱标则觉得,只要祭孔职权还在衍圣公手上就没问题,于是点头道:“妹婿的建议不错。”

这时朱元璋则好奇地问:“刘宽,后世不是以科学为主吗,怎么也祭祀孔子?”

刘宽微笑着解释,“回太上陛下,后世祭祀孔子是一种纯粹的记念活动——也即是纪念孔子本人,并不代表别的。”

“事实上,后世很多地方会祭祀当地的历史名人。既有一定纪念意义,也有以之发展旅游业的意思。”

这时,朱雄英也心中一动,问:“老师,这北孔曾降金、蒙元,那原历史上咱大明亡国时,北孔是否又降了那清虏?”

刘宽没想到朱雄英问起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