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神仙姐姐”的旋风席卷神州大地,为水晶影业和刘艺菲带来无上荣光之时,万里之外的好莱坞,一场精心策划、针对哈维·韦恩斯坦的“迷雾”陷阱,正随着奥斯卡季的日益临近而悄然收紧。
锚点影业战略会议后的硝烟尚未散尽,一场迷惑对手的“双簧戏”就在好莱坞的镁光灯下高调上演。首先发难的是《好莱坞报道者》(The Hollywood Reporter),这家权威娱乐媒体刊登了一篇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独家专访。
文章里,素以硬汉形象示人的老牛仔罕见地“情绪激动”,对着记者“大吐苦水”,痛斥某些“完全不懂电影艺术真谛”、“只盯着财务报表和奖杯数量”的投资方(矛头直指汪言和锚点资本)对《神秘河》的最终剪辑权“粗暴干涉”、“指手画脚”。
他“强烈坚持”《神秘河》的终极目标是“纯粹的艺术表达和人性探讨”,并“愤慨地表示”自己对那些商业奖项(尤其是象征最高荣誉的最佳影片奖)的争夺“嗤之以鼻”、“毫无兴趣”。这篇访谈火药味十足,将矛头直指汪言的“资本干预”。
紧接着,汪言在出席一个名流云集的慈善晚宴时,被嗅觉灵敏的娱乐记者们“成功围堵”。面对长枪短炮和关于与伊斯特伍德“矛盾”的尖锐提问,汪言一改平日的温和低调,显得“面色不虞”,甚至带着一丝“年轻气盛”的愠怒。
他语气“强硬”地回应:“《神秘河》是锚点影业投入巨资、寄予厚望的重要项目!我们当然尊重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先生作为导演的艺术追求和大师地位。
但是,”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扫过镜头,“作为项目的主要投资方和最终风险承担者,我们对影片的最终艺术方向和市场定位,包括冲击奥斯卡的策略目标,拥有无可争议的决策权!
最佳影片,一直是我们锚点影业对这部杰作的期望目标之一!”这番言论被现场记者迅速捕捉,解读为汪言“野心膨胀”、“试图用资本力量绑架老牌导演的艺术独立性”,将其塑造成一个不懂艺术、只知逐利的年轻暴发户形象。
这两则前后呼应、极具冲突性的新闻,如同在好莱坞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各大娱乐媒体争相报道、解读、分析,将“汪言与伊斯特伍德因《神秘河》冲奥策略产生严重分歧,锚点影业内讧”的八卦渲染得沸沸扬扬,成为了年底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头条话题。
所有人都以为,锚点这艘刚刚崭露头角的新锐战舰,因为最高决策层的不和,在冲击奥斯卡的关键时刻陷入了分裂和内耗的危机。
这些经过精心炮制、真假掺半的“毒饵”,被锚点影业内部那条早已被珀西瓦尔锁定的“鼹鼠”——后期制作部的埃迪·莫拉莱斯,如获至宝般,源源不断地通过加密渠道,送到了哈维·韦恩斯坦位于米拉麦克斯总部的豪华办公室案头。
哈维·韦恩斯坦,这位好莱坞公认的“奥斯卡操盘手”,此刻正深陷在宽大的真皮座椅里。
他肥胖的脸上,那双被肥肉挤压得略显细小的眼睛,贪婪地扫视着莫拉莱斯传来的“机密情报”,尤其是关于汪言“亲口”强调要冲击最佳影片而伊斯特伍德“强烈反对”的部分。
一丝得意、狰狞的笑容如同油腻的污渍,慢慢在他脸上扩散开来。
“蠢货!两个彻头彻尾的蠢货!”哈维猛地从椅子上弹起来,像一头被注入兴奋剂的公牛,在铺着厚厚地毯的办公室里兴奋地踱步,唾沫横飞地对着心腹咆哮,
“汪言那小子!被《加勒比海盗》的票房成功冲昏了头脑!真以为奥斯卡是他家后院,想拿什么就拿什么?幼稚!狂妄!
伊斯特伍德那个老顽固!脑子里只有他那点可怜的导演尊严,把到手的奥斯卡公关机会往外推?顽固不化!不识抬举!哈哈哈哈哈!上帝保佑!他们内讧了!这是上帝赐给我哈维·韦恩斯坦绝地反击、一雪前耻的最佳机会!”
巨大的狂喜和复仇的冲动冲昏了哈维的头脑。他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深入的理性分析,立刻如同输红了眼的赌徒,将米拉麦克斯原本分散在《冷山》各个奖项上的庞大公关资源,疯狂地向最佳影片这个最高荣誉倾斜!
他动用了数十年积累的所有人脉,撒下海量的金钱:
举办一场场极尽奢华的私人放映晚宴,邀请评委和他们的家属,席间充斥着对《冷山》“史诗格局”、“深刻人性”、“伟大美国精神内核”的肉麻吹捧;
给有投票权的评委们送去包装精美、价值不菲的礼物——昂贵的红酒、雪茄、定制礼品,甚至包含“贴心”的度假安排;
雇佣枪手炮制大量“专业影评”,从各个角度吹嘘《冷山》的艺术成就,将其塑造成唯一能与《指环王》抗衡、代表“严肃电影艺术尊严”的扛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