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北电毕业季:答辩惊艳与马场惊喜

2006年6月中旬,北京电影学院。

初夏的校园里,梧桐树荫浓密,蝉鸣聒噪,空气里弥漫着离别的气息和青春躁动的荷尔蒙。穿着学士服的学生们三五成群,抱着书本,拎着行李,在宿舍楼、教学楼和食堂之间穿梭,脸上交织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校园的不舍。

表演系的小礼堂里,气氛却格外严肃。今天是2002级表演本科班的毕业答辩日。评委席上坐着几位头发花白、神情肃穆的老教授,还有系主任和几位资深老师。台下坐着本班学生和其他年级来旁听的学弟学妹。

轮到刘艺菲了。

她穿着简洁的白色连帽卫衣和浅蓝色牛仔裤,长发柔顺地披在肩后,素面朝天,只涂了层淡淡的唇彩。她走上讲台,将一份装订整齐的论文放在桌上,对着评委席和台下微微鞠躬,声音清亮:

“各位老师、同学好,我是2002级表演本科班学生刘艺菲。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浅谈演员的创造力》。”

台下瞬间响起一阵压抑的骚动和低低的议论声。评委席上,几位老教授也微微抬起了头,目光聚焦在这个早已声名远播的学生身上。

刘艺菲没有在意这些目光。她深吸一口气,打开讲稿,眼神沉静而专注。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四年来的学习心得和丰富的拍摄实践,娓娓道来。

“演员的创造,是一个将文字符号转化为鲜活生命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模仿和再现,更是理解和重塑,是演员将自身情感、经历、想象力与角色灵魂深度交融的复杂工程。”

她首先梳理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和布莱希特“表现派”两大表演体系的核心观点,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分析了两者的异同和适用场景。

“体验派强调‘真听真看真感受’,要求演员完全沉浸在角色的规定情境中,达到‘我就是’的状态。而表现派则更注重‘间离效果’,演员需要保持一定的清醒和批判意识,引导观众思考。”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语气带着实践的感悟:“我认为,这两种方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借鉴、融合运用。关键在于找到角色与演员自身特质的契合点,以及作品风格的需要。”

接着,她开始结合自己的表演经历进行案例分析。

从《天龙八部》的王语嫣,到《仙剑奇侠传》的赵灵儿,再到《神雕侠侣》的小龙女,最后是《那年,风过洱海》的苏清浅和正在拍摄的《带上她的眼睛》的沈静……每一个角色,每一次突破,都融入了她对表演的理解和感悟。

台下的议论声渐渐平息,所有人都被刘艺菲清晰、有条理又充满个人见解的阐述吸引了。评委老师们也频频点头,眼神中流露出赞许。

“……最后,”刘艺菲的语调逐渐提高,目光也更加专注,“我想重点分享一下,目前正在拍摄的《带上她的眼睛》中,沈静这个角色带给我的全新挑战和突破。”

“沈静,是一位身处地心6800公里深处、与世隔绝的领航员。她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孤独、恐惧和沉重的使命压力。这个角色,90%以上的戏份是在绿幕前进行无实物表演。”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演员需要拥有极强的信念感和想象力。眼前没有翻滚的熔岩,没有巨大的地幔晶体,没有牺牲的同伴,只有一片无边无际的绿。

所有的环境、情绪、互动,都要靠演员自身去构建、去相信、去表达。”

她详细描述了自己为理解这个角色所做的准备:“为了真正理解沈静,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我进行了大量的封闭训练。

学习基础的航天知识,了解飞船结构和操作原理;长时间待在模拟舱内,体验那种绝对的密闭和压抑感;甚至研读地质学和心理学资料,试图理解极端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心理的极限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