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素手挽天倾

蝗群前锋如同贪婪的黑色潮水,虽未直接淹没青州府城,

却已将城南数十里沃野化作一片死寂的荒漠。

烟尘蔽日,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汁液腐败与虫尸堆积的怪异腥气。

无数失去家园与生计的灾民,拖家带口,如惊弓之鸟般蜂拥入城,挤满了城门洞、街角檐下。

哀嚎、哭泣、孩童的惊恐尖叫,与府衙急促的锣声、兵丁的呼喝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绝望的乱世悲歌。

总督府邸瞬间化作赈灾中枢,贾璘坐镇府衙调兵遣将、协调各方,而女眷们的战场,则在城北临时搭建起的巨大赈济区内。

由青石广场临时改成的“慈安棚”下,人满为患。

惊魂未定的妇孺蜷缩在草席上,眼神空洞麻木。

一架素雅的蕉叶古琴被安置在棚口高台。

林黛玉一袭月白衣裙,外罩天水碧薄纱披风,如同淤泥中绽放的白莲,在弥漫的悲怆尘埃中显得格外清泠。

她无视周遭的混乱与异味,在紫鹃的搀扶下,缓缓落座于琴台前。

纤指轻拨,“铮——” 一声清越的琴音破开嘈杂,如同投入浊潭的一滴清泉。

嘈切的人群为之一静。

随即,一曲舒缓空灵的《鸥鹭忘机》自她指下流淌而出。

琴音如山涧清泉,泠泠淙淙,洗涤着惊惶的灵魂;又如暮春微风,拂过焦灼的心田。

黛玉微微垂眸,沉浸于琴曲意境,清丽的侧脸在昏暗天光下仿佛自带柔光。

那琴音似有魔力,抚平了孩童的啼哭,驱散了妇人眼中的绝望,让惶惶不安的空气似乎都沉淀下来。

一曲终了,余韵袅袅。

一个小女孩,约莫五六岁,脸上沾满泥污,怯生生地靠近高台,仰着头,小手伸出,手腕上赫然有几道被蝗虫啃咬出的红肿伤口,渗着血丝。

黛玉眸光一软。

她轻轻招手,示意紫鹃取来备好的清水和药膏。

她亲自蹲下身(这举动引来周围一片低呼),用沾湿的手帕,极尽温柔地擦拭女孩脏污的手腕和小脸。

冰凉的触感让女孩瑟缩了一下,但黛玉轻柔的动作和身上淡淡的药香让她安静下来。

“莫怕,小虫子咬的,涂了药就好。”

黛玉声音如琴音般清柔,用银簪挑出莹白的药膏,小心翼翼地涂抹在伤口上,

再用干净的细棉布轻轻包扎好,甚至还系了个小小的蝴蝶结。

女孩呆呆地看着她,又看看手腕上那朵“白蝴蝶”,破涕为笑。

这一幕,如同定格的画卷。

清冷才女俯身泥泖,以琴音疗心,以素手愈伤。

她未曾慷慨陈词,却以最温柔的姿态,为这片绝望之地带来了第一缕人性的微光与尊严。

无数目光汇聚在她身上,充满了感激与依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场另一侧规模最大的“薛氏大粥棚”。

这里人潮最为汹涌,秩序也最为严峻。

薛宝钗早已褪去绫罗,换上了一身利落的靛蓝粗布衣裙,头上包着同色布巾,脸上沾染了些许烟灰。

她站在巨大的粥锅后,竟亲自掌着一柄沉重的铜勺!

“排好队!妇孺老弱居前!青壮男子居后!敢有争抢挤压者,乱棍打出!”

她声音并不尖锐,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清晰地盖过人潮的喧哗。

几个膀大腰圆的薛家旧部护院手持水火棍,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队伍,维持着秩序。

热气腾腾的米粥香气弥漫,稍微抚慰了饥饿的肠胃与恐慌的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