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自印度的瑜伽士站起身,双手合十,开始讲述“普拉纳”(Prana)。一位北欧的自然疗法师则谈起了他们传说中的“生命力”(Livskraft)。一位身着肯尼亚传统服饰的少女,怯生生地分享了部落中关于“穆汉迪”(Muhandi)的信仰……
林怀远耐心听着,时而点头,时而用精辟的语言点出不同文化体系中对生命能量认知的共通之处与独特视角。他并非一味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着学员们思考、比较、融合。整个讲坛气氛活跃而包容,真正体现了学宫“有教无类,道通为一”的宗旨。
教学间隙,林怀远目光扫过台下几位气质不凡的年轻弟子。
坐在最前排左侧的,是一位二十出头的青年,名为陈默。他眉宇间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沉稳,眼神锐利,对林怀远所讲的“气”论似乎领悟最深,时常若有所思。他是在三年前一场波及数省的瘟疫中被林怀远救下的孤儿,此后展现出对医道,尤其是“气”的感应与操控方面惊人的天赋,被林怀远寄予厚望,隐隐是新生代中的领军人物。
陈默身旁,是一位容貌清丽、气质温婉的少女,名叫苏晓。她指尖修长,正无意识地在膝上的布帛上虚划着,仿佛在模拟某种行针路线。她出身中医世家,对经络腧穴有着天生的敏感,是林怀远在针法上的重点培养对象。
后排靠窗的位置,坐着一位身材高挑、肤色微黑的青年,石力。他看起来更像个武者,肌肉匀称,气息悠长。他来自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自幼与草药为伴,对自然药性的辨识和运用有着野兽般的直觉,是学宫药圃的实际管理者之一,也是林怀远将医道与强身健体结合的实践者。
小主,
这几位,便是林怀远近年来着力培养的新一代关键角色,他们各有所长,代表着太乙医道未来的不同发展方向。
一天的讲学结束,夕阳将天边染成瑰丽的锦缎。林怀远婉拒了弟子们共进晚餐的邀请,独自一人,沿着青石小径,漫步走向学宫后山的最高处——“观星台”。
这里是他平日静思、冥想的所在。站在台上,可以俯瞰整个学宫灯火初上的壮丽景象,更能仰望无垠星空。
夜渐深,喧嚣远去。天穹之上,星河垂落,万籁俱寂。
林怀远负手而立,夜风吹动他的衣袂,猎猎作响。他凝视着那深邃的宇宙,目光仿佛要穿透无尽的虚空。数十年的风雨,从民国乱世的挣扎求存,到如今建立起这片医学净土,往事如烟,一一掠过心头。修为的精深让他容颜常驻,但那份沉淀在灵魂深处的岁月厚重感,却无法抹去。
就在他心潮微微起伏,思绪飘向那久远年代,想起那位引导他重生的恩师时——
异变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