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涟漪

这天,他心血来潮,去工作室拿之前落下的一本书。几个月没来,工作室依旧忙碌,但氛围井然有序。苏总监和秦薇见到他都很高兴,拉着他聊了几句近况。

临走时,秦薇像是忽然想起什么,从办公桌上拿起一个包装朴素却颇有质感的信封递给他:“吴总,前几天有个挺特别的邀请函寄到工作室,是给您的私人名义。”

吴所畏有些疑惑地接过。信封上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只在角落有一个烫金的徽标,看起来像某个基金会或非营利组织。他拆开,里面是一张措辞恳切的邀请函。

发函方是一个致力于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创新的公益基金会。他们不知从哪里看到了“未来方舟”项目中,吴所畏对本地再生材料和某些传统工艺元素的巧妙运用,深受触动。基金会正在筹划一个名为“薪火相传”的长期项目,旨在邀请不同领域的当代设计师,与散落在民间的老手艺人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创作既能体现传统技艺精髓,又符合现代审美与实用性的作品,以此探索传统工艺在当代活下去、甚至活得更精彩的可能性。

邀请函里,基金会负责人用谦逊而真诚的笔调,阐述了项目的初衷,并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们关注吴所畏很久,认为他设计中那种对“温度”和“人文关怀”的执着,与项目的理念高度契合。他们诚挚地邀请他,作为该项目启动后的首位合作设计师,前往南方一个以竹编闻名的小村落,与当地一位年逾七旬、技艺精湛却面临传承困境的老篾匠进行为期一段时间的驻地创作。没有硬性的商业指标,没有紧迫的时间限制,唯一的期望,是能碰撞出一些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

吴所畏捏着这张薄薄的信纸,站在工作室门口,半晌没有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不是一个商业项目,没有丰厚的报酬,甚至可能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而毫无“成果”。它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关于探索和传承的邀请。若在以前,被各种商业项目和工作室运营裹挟的他,或许会权衡利弊后婉拒。但此刻,刚刚从高强度工作中抽身、正在重新寻找生活重心的他,却被这封信里描述的那种缓慢的、专注的、与土地和时光对话的状态,轻轻拨动了心弦。

他没有立刻回复,只是将邀请函仔细地收好,带着那本书和一丝难以言喻的微妙心情回了家。

晚上,他和池骋一起吃饭时,状似无意地提起了这件事。

“今天去工作室,收到个挺奇怪的邀请。”他扒拉着碗里的米饭,把事情简单说了一遍,语气尽量显得平淡。

池骋安静地听完,给他夹了一筷子菜,问道:“你怎么想?”

吴所畏抬起头,看着池骋:“感觉……挺有意思的。就是好像跟我们现在的工作室方向不太一样,而且要去村里待一段时间……”

“工作室的方向,你说了算。”池骋放下筷子,目光平静地看着他,“至于时间,”他顿了顿,“你刚休完假,有的是时间。”

吴所畏愣了一下。他没想到池骋会是这个反应。没有质疑,没有分析利弊,只是把决定权完全交还给他,并告诉他,时间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