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1章贫民窟的微光与远方的渔火

时光荏苒,距离莫家那场惊天巨变,已匆匆过去了八年。

沪西,闸北贫民区。

低矮潮湿的板房里弥漫着霉味与廉价药膏的气息。已是深秋,寒风从墙壁的裂缝钻入,吹得桌上那盏豆大的煤油灯摇曳不定。林氏(如今邻里只称她莫家娘子)剧烈地咳嗽着,原本丰腴的身躯如今瘦削得可怜,脸色苍白中透着一股不健康的潮红。多年的积劳与忧思,早已拖垮了她的身子。

“阿娘,快把药喝了。”已经十二岁的莹莹端着一碗黑褐色的汤药,小心翼翼地走到床边。她穿着打了好几个补丁却浆洗得干干净净的旧棉袄,眉眼长开了些,依稀可见幼时的精致轮廓,只是长期的营养不良让她面色有些发黄,身形也比同龄人显得瘦小。但那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带着一种超乎年龄的沉静与坚韧。

她熟练地扶起林氏,将药碗凑到母亲唇边。看着母亲艰难吞咽的模样,莹莹鼻尖发酸,却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阿娘是为了养活她,没日没夜地替人缝补、浆洗,才累垮了身子。

“莹莹乖……阿娘没事。”林氏喝完药,喘了口气,冰凉的手握住女儿的小手,眼中满是愧疚与怜爱,“苦了你了……”

“不苦。”莹莹用力摇头,绽开一个灿烂的笑容,“齐家管家伯伯今天又悄悄送米来了,还有一小块腊肉呢!晚上我给阿娘熬肉粥喝!”

提到齐家,林氏眼中闪过一丝复杂。当年莫家倒台,树倒猢狲散,唯有齐家,顶着压力,始终通过管家暗中接济她们母女,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沉重得让她不知如何报答。尤其是齐家那位小少爷啸云……

正想着,门外传来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随即是少年清朗的声音:“莫家婶婶,莹莹,我来了!”

帘子被掀开,一个身着青布学生装、身姿挺拔的少年走了进来,正是齐啸云。年仅十四的他,已初具少年风姿,眉目俊朗,眼神清澈,虽刻意穿着朴素,但那通身的气度,依旧与这贫民窟的环境格格不入。他手里提着一个油纸包,还有几本崭新的书籍。

“啸云哥哥!”莹莹眼睛一亮,连忙起身。

林氏也要挣扎着起来,被齐啸云快步上前按住:“婶婶快别动,好好躺着。”他将油纸包递给莹莹,“路上买了些桂花糕,还热着,你和婶婶尝尝。”

“又让你破费了……”林氏过意不去。

“婶婶说的哪里话。”齐啸云在床边的矮凳上坐下,目光扫过家徒四壁的屋子,落在林氏憔悴的脸上,心中一阵酸楚。他自幼便知莫家与齐家的渊源,更记得第一次随管家来送东西时,见到那个躲在母亲身后、眼睛却像小鹿一样清澈又带着警惕的小女孩。这些年,他课业之余,最常来的便是这里。他看着莹莹从懵懂幼童长成如今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少女,看着她如何用稚嫩的肩膀分担家庭的重担。

“莹莹,这是新出的《新青年》杂志,还有几本算术和国文课本,你闲着看看,有不懂的记下来,下次我来教你。”齐啸云将书籍递给莹莹。他知道莹莹聪慧,对知识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只是家境所限,无法像他一样进入新式学堂。

“谢谢啸云哥哥!”莹莹接过书,如获至宝,紧紧抱在怀里。这是她黯淡生活中,除了母亲和食物之外,最珍贵的光亮。

“啸云啊,”林氏看着眼前这对小儿女,心中百感交集,“你课业繁忙,不必总往我们这里跑,免得……免得惹人闲话,对你不好。”

齐啸云自然明白林氏的顾虑。齐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总有人对他接济莫家遗孤颇有微词,认为这是给家族招惹麻烦。但他不在乎。“婶婶放心,我心里有数。父亲……也是默许的。”他顿了顿,语气坚定地看着林氏和莹莹,“婶婶,莹莹,你们一定要保重身体。莫叔叔的案子,我父亲从未放弃奔走。我相信,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到时候……”

他没有说下去,但眼中的光芒却让林氏和莹莹都感受到了一种力量。莹莹望着他,用力点了点头:“嗯!啸云哥哥,我和阿娘会好好的,等着阿爹回来!”

与此同时,远在江南水乡,太湖畔的一个小渔村里。

夕阳西下,渔舟唱晚。十五岁的阿贝拎着满满一篮刚洗好的衣物,赤着脚走在回家的青石板路上。她身量比莹莹略高,皮肤是健康的蜜色,长期劳作使得她四肢匀称而有力。眉眼与莹莹有七八分相似,却因不同的生活环境,气质迥异。她的眼神更加野性、明亮,像太湖的水,清澈又带着不服输的倔强。

“阿贝回来啦!真勤快!”路过的村妇笑着打招呼。